政策转向:从“拆二代暴富”到“民生工程”
过去十年,棚改货币化安置曾创造数百万“拆二代”,但这一模式已难以为继。2025年住建部数据显示,全国存量住房超6亿栋,空置率攀升至18.7%,继续大规模拆迁将加剧供需失衡。财政压力更是关键掣肘:以北京为例,拆迁成本约2.8万元/平方米,而旧改成本仅为0.67万元/平方米,二者相差逾4倍。
政策调整背后是精准分类施策的必然。全国约80%的老旧小区将实施旧改,仅20%存在安全隐患或阻碍城市规划的房屋可能拆迁。例如上海虹口区某30年老房通过加装电梯、翻新外立面,房价上涨15%,租金回报率提升至3.5%;而南京某钢铁厂旧址改建小区因土壤重金属超标,被列入优先拆除名单。
三类“高危房”仍难逃拆除命运
危房优先处置
全国约15%的城镇住房存在结构老化、地基下沉等隐患,其中2000年前建造的预制板房问题尤为突出。这类房屋多采用海砂混凝土,南方暴雨季塌楼风险激增,全国待改造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。北京黄庄村某预制板房改造后,户均居住面积增加30%,彻底解决“多家共厕”的窘境。
城市规划“钉子户”
深圳白石洲城中村因地铁12号线建设,2025年启动拆除,补偿标准从2万/㎡飙升至4.5万/㎡;盐泰锡常宜铁路泰州段涉及6241亩征地,补偿标准较普通拆迁高30%。这类项目往往具有“闪电式”特征——广州某村村民装修完即收到拆迁通知,补偿协议签署周期压缩至15天。